今年大豆播种面积1.55亿亩,产业链不断延伸

  本报记者 常钦

 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,“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”。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脂兼用作物。从黑龙江到海南岛,从华北平原到西北内陆,大豆种植广泛,我国逐步形成食用为主、蛋白和油脂加工为辅的消费格局。

  近日,记者沿着种植源头、加工车间、消费终端,看政策落地实效,探寻大豆全产业链升级的有益实践。

  看种植面积:

  政策给力、技术到位,一田双收

  今年秋收,在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房寺镇田间,玉米和大豆“同框”。一排排齐人高的玉米、一垄垄饱满的大豆交错排列,大豆专用收割机在前,玉米收割机随后,梯次有序收获。捧着金黄大豆,乡邦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厚志算起增收账:“发展复合种植1060亩,玉米亩产1200多斤,大豆亩产200多斤,一田双收。”

  增产来自新良方。禹城市已连续3年推广复合种植,种植面积共13万亩左右,积累不少种植经验。“一播全苗是关键,做好封地少长草,增加密度创高产,增施肥料保全季,花前一定要化控,农机配套收割好。”这则顺口溜,是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凤菊总结的,浅显易懂,深受乡亲们欢迎。

  禹城市完善科技服务体系,聘请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团队、德州市农科院大豆团队全程指导。“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,心里有底气。今年试着把行距扩大、株距缩小,大豆播种密度由去年的每亩6000株左右提高至8000株左右,玉米提高至每亩4500株以上。”刘厚志说。

  推广复合种植,农业机械是重要保障。气吸式播种机、施肥播种机、喷杆喷雾机……禹城市天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车间里,一款款农机整装待发,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机械就已研发出7款。

  “乡亲们反映,植保作业是复合种植的一大难题。”天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徐立宁介绍,公司根据生产需求,精准研发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,采用双柱塞泵、双药箱,不仅容量较大,还能同时喷洒2种不同药剂,安全可靠,作业效率高。

  政策给力,农户吃上“定心丸”。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振刚介绍,禹城设立大豆产业基金2000万元,在中央、省、市补贴的基础上,禹城市财政兜底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亩300元;推广大豆“期货+保险”模式,每亩种植收益保底1157元。禹城市梁家镇来凤村火龙家庭农场负责人信维财说,“今年大豆、玉米亩产比去年增收10%左右,有补贴再加上保险,丰收又增收。”

  技术培训到位。今年,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,带动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高产种植技术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,共培育大豆产业高素质农民超过7万人,大豆单产提升专题培训1万多人次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题培训1.3万人次。

  数据显示,今年大豆播种面积1.55亿亩,连续3年稳定在1.5亿亩以上。18个省份示范推广带状复合种植2000万亩,大部分地块实现“玉米基本不减、增收一季豆”目标。综合种植面积、单产提升等因素,今年大豆产量413亿斤。

  看单产提升:

  良种配良法,增产又增效

  前不久,海伦大豆等82个区域公用品牌被纳入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。

  大豆摇铃结荚密。今年秋收,黑龙江省海伦市的大豆田里传来好消息:大豆新品系“东生1042”亩产达331.2公斤。这一测产结果是黑龙江省大豆平均亩产的2.5倍多。

  “东生”系列大豆品种落地生根,离不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的心血。“北种南繁,把东北的种子带到海南去繁育,育种进程缩短3至4年。”李艳华说。普通农户一年种植1季,李艳华一年种3季。

  良种播下,良法跟上。李艳华介绍,“东生1042”是油脂兼用品种,春季整地,旋耕两次,土壤松散,利于扎根和吸收水肥;生长期间,蹚地两次,苗前苗后各除草一次,再搭配营养液等,科学喷施。

  近年来,海伦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工程行动,累计培育审定“东生”“北生”系列大豆品种21个,大豆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到90%以上,重点推广1.1米大垄密植栽培技术模式。“大垄栽培增加单位面积保苗株数,可提高单产10%以上。”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刘智颖介绍。

  今年海伦市226.3万亩大豆喜获丰收。海伦市龙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尤雨介绍,“11月以来,企业进入产销旺季,每天收购大豆达到500吨,订单量比去年增加5%。”

  科尔沁右翼前旗是全国产粮大县,也是内蒙古大豆主产区。今年当地争取国家大豆单产提升工程42万亩,作为全国整建制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县,一批新机械、新技术应用到田间地头。

  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水库村1.4万亩大豆种植基地里,智能农机、自动化灌溉系统、智能化设备等一应俱全,大豆生长信息实时监测。“有了大数据,种豆更有准头,预计亩产能提高40斤以上。”基地负责人李井军说。

  单产提升有力推进。农业农村部深入实施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重点推行精细机播增密度、商品种子加包衣、合理轮作避重茬等措施,初步调度显示,全国大豆亩均种植密度由1.6万株增加到1.65万株,带动大豆单产提升。在13个省份66个县,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工程400万亩,推广大豆水肥精准调控高产高效栽培模式,预计亩增产20公斤。

  农业农村部加快高油高产品种培育攻关。据农情调度,今年全国高油高产大豆面积达到3437万亩、占大豆总面积的22%,其中东北四省区2958万亩、比上年增加631万亩。

  看产业链:

  加工升级,“一粒豆”身价翻番

  位于德州市陵城区的谷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,一车车大豆到厂后脱皮、脱脐,变成豆瓣。豆瓣经过低温浸出工艺加工,得到低温豆粕和大豆油脂系列产品。

  “一粒豆”被吃干榨净。“油脂精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油脚,通过提纯等工艺提取大豆磷脂产品,可开发保健食品。”企业负责人李世超介绍,低温豆粕是集团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原材料,豆粕制取大豆分离蛋白、大豆浓缩蛋白、大豆组织蛋白等产品;豆粕提取后产生的废豆渣,还能提取大豆多糖、大豆膳食纤维等。

  “大豆分离蛋白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,产品广泛应用于乳制品、肉制品等;大豆浓缩蛋白广泛应用于肉制品、宠物食品等。”李世超介绍。

  今年以来,谷神集团30多个大豆深加工产品出口至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。谷神集团加强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合作,研发油脂、蛋白、精深加工衍生物等产品33大类78个品种。

  在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,一斤大豆变身植物蛋白肉,价格从2元变为20多元。“一粒大豆含有约40%的蛋白质、20%的脂肪、超20%的碳水化合物……”公司总经理李顺秀介绍,公司研发的植物蛋白肉、休闲素食、低聚肽饮品等4个大类30多种大豆蛋白终端食品已全面投放市场。

  龙头带动,订单种豆。谷神集团通过实施“大豆育种—订单种植—加工—研发—终端产销”的全产业链模式,与种植大户签订购销协议、包销合同,高出普通豆价格的5%—10%,每年直接带动豆农增收3000万元以上。

  数据显示,大豆主要用于加工油脂及饲料、豆制品和大豆蛋白。从国产大豆加工情况看,约10%用于加工大豆油脂和豆粕,约13%用于加工大豆蛋白,约72%用于加工豆制品,其余用于种子等,产业链不断延伸。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代码中心获悉,近两年,大豆加工业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,截至2024年10月底,总数达到10.3万家,较2022年初增加约2.8万家,增幅超过30%。新增的大豆加工业经营主体中,有1/3集中在黑龙江、内蒙古等大豆主产区。

 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,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提升,以及豆制品新产品加快开发,豆制品消费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显示出不断增长的潜力。预计未来国内外市场蛋白类、功能食品类、精细化工类等大豆精深加工产品需求将持续扩大。农业农村部利用节庆展会、电商平台促进国产大豆及豆制品消费,并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公益宣传,提倡“减油、增豆、加奶”,推动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和供应保障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,挖掘新的大豆消费空间。

上一篇

西单商场大变身,年底闭店改造重启新生

下一篇

广西制定食品抽检承检机构“三张清单” 提升食品抽检工作质量